春天來了,人們野外運動的興致會越來越高,爬山就是受歡迎的項目之一。它無需特別的設備、昂貴的費用,簡單易行,樂趣頗多。不過,切不要把這項運動想的過于簡單,其中一些問題也使人感到困惑和苦惱。
爬山主要是由低到高的運動,要把身體重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,需要很多能量,肌肉要做出大量的功,發出持久的力,這也是人們爬山健身的主要目的,即借此增強肌肉力量,提高心肺系統功能。從感覺上說,上山很累是毫無疑問的。然后,許多人實際上不怵上山卻怕下山,因為下山時往往大腿肌肉發酸發軟,甚至膝關節疼痛,支持不住身體,有的年輕人索性跑著下山,難怪民間有“山上容易下山難”的說法。
其實,這是人類從爬行動物進化為直立行走動物帶來的問題。
直立行走,人的重心必然升高。按物理學原理來說,重心越高,物體的穩定性越差。山上時,人的臉朝著上坡方向,身體與山坡的距離短,角度也小些。人對平衡的可控性大,即使失重前撲摔倒,危險性也不會太大。下山時,臉朝下坡方向,情況則截然相反,不僅容易摔倒,而且危險性相對變大。
上山時,髖部、腿部、膝部同時發力,做出蹬伸動作,這都屬于大肌群參與運動,尤其是髖關節的臀大肌能夠幫忙用力,有效增強身體整體上的蹬伸力量。下山時,主要靠膝關節往前屈,身體重量也大多壓在這個部位,髖關節用不上多大的力,臀大肌的參與也減少了,下肢的整體力量自然不如上山時。
上山時,身體的支撐點在前腿,下山時支撐點在后腿。后腿要控制身體下降的速度,必須做離心收縮運動,這對肌肉功能的要求更高。而且,下山時往往前腳掌落地,尤其是下臺階時,踝關節處于拓屈(伸)位置,這是一種關節相對不穩定的位置,無疑增加了下山的難度。
從直覺上說,下山時人們總擔心摔倒,總想控制身體重心,精神和全身肌肉都會變得緊張,甚至膽戰心驚,因而“下山難”的感覺更加明顯深切。
一些人下山時會出現膝關節痛,因此會對下山發怵。
這種癥狀大多因為髕骨勞損,髕尖末端病、髕腱炎以及膝關節支持帶炎癥等。上山時身體前傾,力量分部于髖膝踝多個部位。與此不同,下山時身體后傾,后腳支撐身體往下邁步,膝關節必然要超過腳尖,這使得髕骨軟骨于大腿股骨的滑車摩擦力增加,時間一久就會造成軟骨磨損,產生痛感。
同時,作為支撐腿的后腿要做離心收縮。加上身體的重量,主要負荷集中在膝關節。負荷過大或過久時,膝軟骨關節面就會造成一度、二度以致三度的磨損,出現紅腫、疼痛等炎癥反應。炎癥長期不消,又會造成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變性,滑膜、支持帶、脂肪墊產生變化和功能障礙,膝關節活動度和力度下降,繼而關節變得不穩定。這是下山的技術特點帶來的膝關節骨頭與韌帶、肌腱勞損,進而引發身體局部功能衰退和病變的典型例子。
一些山友因下山時膝關節痛而去咨詢或治療,往往得到這樣的答復或處置:“以后不要爬山了!”這未免有些武斷。
其實,實踐中有很多方法可以緩解或減少下山時膝關節的疼痛,這里試舉幾個。
膝關節是爬山中運用最多的部位之一。這個部位的疼痛除了前述的原因之外,還與其他許多因素相關。
鑒于上述種種,爬山者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。